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以制造业的数字化、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发达国家纷纷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并促进制造业回流,广大低成本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以TPP和TTIP为代表的新型国际贸易体系加快推进,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些变化将会改变未来五到十年主要国家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也将发生显著的转变。
一是从依靠廉价劳动力形成的成本优势向建立综合竞争优势转变。过去,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主要得益于发挥了劳动力丰富和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并形成了在制成品领域的价格竞争力,然而这一情况正在发生转变。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从中国向周边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甚至向发达国家回流。中国已无法继续依赖于简单的劳动成本优势,而必须将劳动力素质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和低成本制造优势结合起来并通过加强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精致程度和质量,形成新的综合竞争优势。近期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就明确提出,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这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二是从国际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向对外投资大国转变。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大的外汇储备国,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上涨,一大批中国企业开始加快对外投资的步伐,联想、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优势企业正加大对海外企业的跨境并购力度。国家正在实施的“一路一带”战略、自由贸易区谈判也会有力地推动国内企业的走出去。可以预见,未来10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将快速增长。
三是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随着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国内产业发展正从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也正在向中高端攀升。中国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也正在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映出国际分工地位正在改善。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旨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通过加强创新和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高工业的基础能力、综合集成水平,促进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在微观市场主体的努力下,在国家政策的扶持推动下,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将会不断提升,有望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应对国际分工格局变化、提高国际分工地位,根本上还是要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未来5到10年,正是中国产业竞争力来源发生转变和制造业由大做强的关键时期,要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重塑制造业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使中国制造业从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低水平扩张转向精益、清洁、高效的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工业增长动力由简单劳动和物质要素总量投入驱动向知识、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转型。力争通过10年的发展,在中国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价值链旗舰企业、一批在细分市场领域做到极致的“隐形冠军”企业和一批具有蓬勃生机、创新活跃的中小微企业,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全面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控制力和国际产业分工地位。